在你打开这篇文章时,有没有注意到刚刚微信发生了什么变化?没有的话退出微信再打开,看一眼启动页:没错,那个熟悉的“地球”图案,已经换了一张图了。
这个悄无声息的改变背后,却有着一段长达二十二年的中国故事。究竟怎么回事,和小新一起来看看吧。
一觉醒来,所有人的微信都发生了一个大变化:那个伴随你我的熟悉的小人,将看着一个新的地球在 Ta 面前升起。
新照片是来自国产气象卫星“风云四号”A星拍摄到的最新卫星云图,今天也是她正式投入工作的第一天。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天,腾讯专门换了六年都不曾变动的微信启动图,代替了原先的地球图案——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1972年拍摄的“蓝色弹珠(The Blue Marble)”,也是有史以来最广为人知的一张地球卫星照片。
1960年4月1日,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气象卫星——美国 TIROS 1号缓缓升空,一个新的时代轰然拉开了序幕。
从那天开始,气象卫星便成为了航天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而人类也因此可以坐在办公室里,就可以轻松掌控离自己头顶数万公里的苍穹。
中国幅员辽阔,千疆万土,可面积虽大,但地质情况却极为复杂,极易发生自燃灾害。这个时候,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有了来自天空的第一手资料,那些来自热带的风暴,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观察,绘制行进路线;那些可能的暴雨灾害,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测,提前预警;而渤海黄海这些阴晴不定的海洋,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水向监控,为渔业提供大力支持,更别说那些密布的山林,可以第一时间预防山火。
然而道理大家都懂,我国也在在气象卫星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,但因为技术和资金的原因,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。
1977年,国家成立了风云一号项目,但是尴尬的是,经过了11年的研究,到了1988年,这个项目才发射了第一颗卫星。
这本该是一件大喜事,但西方国家当时却笑掉了大牙,因为由于控制系统故障,升空的试验用 A 星和 B 星在工作了几十天后相继报废于外太空。
不甘心的国人,在1994年再一次发射了一颗卫星)风云二号。可这一次,却失败得更加惨烈:因燃料泄漏突然爆炸。卫星被当场炸毁,一名工作人员遇难,包括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在内的二十多人受伤。
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1999年,风云1C卫星昂首升空,这一次,没有报废更没有爆炸,风云1C不仅成功达到了设计的2年工作寿命,还超期服役到2005年。啪啪啪打了所有西方国家的脸。
3年以后的2002年,风云1C卫星的妹妹风云1D卫星再次成功进入大空,一直到2010年还依然在轨运行。
这个时候,西方国家再也不敢小,因为就在短短2年后,同步研究中的风云二号,三号系列也陆续发射,太空中的“中国眼”不仅越来越多,甚至开始赶超了许多西方国家。
截至到2017年,一共有7颗风云卫星,正在地球上空翱翔,每天为她们脚下的十几亿人民提供来自万里高空的天气信息。
其实,在1999年,风云1C卫星升空失败之前的5年前,中国的工程师脑海里,就已经有了现在风云四号的雏形。
经过了6年的研究,2000年,风云四号的结构框架已经有了详细的方案,2年后,国防科工委批准展开背景型号研究。
2010年3月,风云1D卫星成功后,中国工程师已经有了极大的自信和经验,风云四号工程获批,正式立项。
22年间,无数中国航天人埋头苦干,潜心研究,奠定了风云四号坚实的技术基础,也奠定了它“全球最先进气象卫星”的身份。
可是这个过程可谓历尽艰难。在风云四号刚刚获批,中国航天人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GOES-R已经上天,欧洲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 MTG 已经蓄势待发,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设想之前的要求,风云四号研究出来,也依然赶不上西方。
但是一流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犹如登天。在研究刚开始的时候,整个团队面对陌生的项目就是一头雾水,而且一些技术瓶颈,例如仪器兼容和姿态控制,甚至连西方国家都束手无策。
卫星系统总师董瑶海说,早先曾想和欧洲合作,可没想到刚一开口,傲慢的欧洲人竟然把一个简单的元器件,狮子大开口开出了5亿人民币的天价——这比风云四号整星的造价还贵。而且在中国研制团队赴欧考察参观时,欧洲方面把相关设备包的严严实实,生怕中方看去了什么“核心机密”。
这样的态度,激发了中国团队,他们从欧洲回来后就发誓,要从零开始,不靠天不靠地,更不靠西方人,要靠自己一项一项建构自己的设计方案,
谁也不知道他们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,但随着不断摸索,不断试验,曙光渐渐出现。 伴随着卫星高精度姿态确定方法、热变形在轨辨识和建模技术以及姿态、轨道和热变形补偿技术等技术瓶颈的先后攻破。最终,风云四号达到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同时期的气象卫星水平,我国最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终于成型。
卫星拍摄云图的过程,就像一台扫描仪——扫描地球不同区域的图,然后拼起来。大气活动瞬息万变,卫星扫描速度越快,自然获取的数据价值越高。 风云四号的表现称得上“快如闪电”——其搭载的扫描计,15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对东半球全球大气的扫描成像,扫描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云图,时间只需要1分钟。
另一方面,图像的准确度也取决于卫星本身的精度,在扫描过程中镜头不能抖动(想象一下你时手抖的成像……)。在3万公里高空的风云四号,哪怕镜头有头发丝粗细的晃动,获得的图像就可能差之千里。
这个难关,风云四号攻克了。 镜头指向误差不大于5个角秒——它意味着在拍摄时,卫星镜头的抖动角度不超过钟表上秒针一秒转过角度的4321分之一……
学过地理的小伙伴应该还能记得,高低空的冷暖空气交锋,往往会形成冰雹,暴雨等“强对流灾害天气”。 这是因为天气系统是一个立体系统,要监测大气,不仅要能看到云层的平面流动,还要看到云层上下之间的对流。
而在风云四号之前,想要观测大气的对流,气象台的工作人员的方法可谓“原始”——放飞一些探空气球,然后搭载仪器飞到高空中获取不同高度的数据。 而现在,有了风云四号的我国自主研发的“垂直大气探测器”,他们可以坐在控制中心,直接接收来自太空的“分析报告”。
这归功于探测仪器拥有1600个探测通道,可以将大气层像切面包一样在垂直方向切层,获取每一层的精确数据,只需1小时即可完成全国大气分析。
对闪电的观测和研究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强对流天气的特点,但闪电的稍纵即逝是人所共知的,想要直接看到它都不是很容易,更何况拍摄。 这方面,气象卫星就派上用场了。
此次,风云四号上首次搭载了一台闪电成像仪,在一秒钟内即可拍摄500张闪电图。结合卫星云图,对灾害天气的观测将更加立体直观。
垂直大气探测虽然非常有用,但这个仪器的一大特点就是“娇贵”——在工作时,仪器不能有哪怕一丝最轻微的扰动,哪怕只是在卫星边上吹一口气都会导致数据误差。
这就决定了这个仪器很难上天运行,上去了也无法和其他仪器“共事”。 美国因为技术和经费的原因,在最新一代卫星上最终放弃了大气垂直探测仪;欧洲航天局则干脆单独为它发射了一颗卫星。
为了实现这一点,上海航天研发团队用了三年时间钻研消除震动的原理和技术,最终,他们将风云四号的振动干扰降到了0.1mg——你用手敲一下桌面的震动量级约为300mg,也就是震动还不到手敲桌面的三千分之一。风云四号一颗卫星实现了两颗卫星的效果,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。 “不难,怎么叫国际一流呢?”卫星总指挥陈文强说,“他们知难而退,我们迎难而上。”
对于原先的启动图,微信团队是这样解释的:“非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,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,也希望将‘起源’之意赋予启动页面。 而此次展示‘风云四号’拍摄画面,
从“蓝色弹珠”到“大好河山”,普通用户只看到了一个2秒的变化,而这个变化背后,是22年的心血和付出。
可以想见,风云四号所带来的变化绝非这2秒的动画。 在可预见到的未来,将会有更准确的天气预报,更科学的台风和灾害预警,越来越多的人将直接受益于这颗在太空守望中国的卫星。
答案可以是多样的,祖国国力在逐渐增强,无论是让国内的你,还是远在异国的你,也越来越自信——你的背后,有一个强大的祖国。
而海外华人受益于国家崛起,而中国的崛起也离不开每一位海外华人的努力,“风云四号”的成功虽然看似和你常生活毫无干系,但其实它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。
小贴士:本站所有传奇版本过检测安全无毒,部分破解软件可能会被个别杀毒软件误报,请放心使用。